图为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市北郊,第一届中罗龙舟友谊赛暨端午文化节上,人们比赛划龙舟。 克里斯泰尔摄(新华社发)
【资料图】
品粽子、赛龙舟、扎香囊、赏民乐……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全球多地举行多种形式活动,沉浸式体验端午文化习俗。人们参与的热情,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广为传播的勃勃生机与魅力,也绘出了不同文明包容互鉴、交流交融的美好画卷。
粽香万里共享中国味道
20日一大早,在巴基斯坦生活的陈冰就忙碌了起来,她亲手包的粽子将亮相当天的伊斯兰堡端午美食节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和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合办。美食节现场人头攒动,不少当地中国餐厅也带来了自家的拿手菜品,以及各种口味的粽子。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会长喇杰廉表示,举办端午美食节是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粽子有甜、咸两种口味,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外面包裹着叶子,里面是糯米。”临近端午节,里约热内卢圣玛尔塔社区居民排起长队,领取粽子和食物篮,里约中国国际学校的教师们耐心地为大家介绍。
端午节前,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为圣玛尔塔社区居民带来200多份基础食物篮和200多个粽子,共同感受中国传统佳节的气氛。居民安德烈·路易斯告诉记者:“我很喜欢中餐,但之前从来没吃过粽子,中国对我来说很遥远、很神秘,我非常想了解中国。”
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会长郑侠茂说,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巴西民众了解到中国传统习俗。“希望中巴两国人民能够像粽子里的糯米一样粘在一起,友谊永固。”
龙舟竞渡传递中华文明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中心,马六甲河蜿蜒而过。18日下午,来自马中两国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的15支龙舟代表队成员从马中友好植树广场入口处的码头登上龙舟,依次出发,开启龙舟之旅。河面上鼓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河两岸人潮涌动,热闹不已……
英国曼彻斯特运河上,龙舟锣鼓齐鸣,激动人心。近日,英格兰大曼彻斯特地区索尔福德市劳瑞码头水上运动中心好不热闹。
“龙舟会将不同年龄段、不同社区的人和组织聚在一起,划龙舟体现出团队友爱,同时让人们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曼彻斯特博物馆馆长埃斯梅·沃德在谈及参赛感受时说。
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表示,希望中英两国各界有识之士携起手来,弘扬龙舟文化精神,推动中英关系行稳致远。
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第15届龙舟节在首都路易港举行。“龙舟节已经成为毛里求斯人每年都期待的重要节日。”毛里求斯艺术和文化遗产部文化局长阿尔温德·柏德文表示,龙舟节为当地人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在德国杜伊斯堡内港、克罗地亚雅伦湖、丹麦哥本哈根南港码头、罗马尼亚博尔代伊湖……龙舟竞相逐浪,有力的鼓点、热烈的助威声,寓意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龙舟赛给各地增添了浓郁的端午节庆气氛。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杜春国说,龙舟比赛不仅让大家收获参赛的喜悦,也让更多人切身感受端午文化,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古风新韵感知文化魅力
编钟演奏、昆曲展示、古诗朗诵、太极教学,瑞典民谣、希腊与波兰民族舞表演等东西方节目异彩纷呈;《老照片中的京剧人物》和《中国之窗》图片展充分展现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21日举办的“粽香曲韵话端午”活动饱含中国元素,同时兼具国际审美,既加深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也增进了彼此友谊。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来宾介绍了端午民俗来历,以划龙舟为喻,讲述国与国之间只有同舟共济,才能互利共赢,希望各界友人为中瑞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扎香囊、制作龙舟模型、听中国文化讲座……端午节到来之际,中建三局联合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走进智慧巢中学,与当地学生们一起过端午,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今天我自己扎了一个代表吉祥健康的香囊,准备把它送给我的妈妈。”柬埔寨磅通省智慧巢中学学生艾丽娅说。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丰表示,“我们想通过这样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柬埔寨人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韵味。”
“端午节纪念的诗人是——屈原”“端午节时喝的是——雄黄酒”“端午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巴西学生们在端午节知识抢答环节争相说出答案。
21日,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巴西学生们了解到,端午文化不仅仅只是吃粽子、赛龙舟。
里约天主教大学设计系学生玛利亚·路易莎对文化展示台上的五彩绳颇有兴趣。“我一直以为这些五彩绳只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今天听孔院的老师们讲解才知道,这些丝线制成的手环寓意驱邪避灾,是吉祥平安的祝福。”
编织中国结、体验中国茶艺、画脸谱、写毛笔字,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体验区内,罗马尼亚民众通过“端午文化节”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英国媒体城”广场上,中国特色民乐演奏、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民众驻足……端午节已经成为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韵味、体验华夏文明之美的又一契机。
正如巴西里约州教育厅代表吉尼萨·洛伦索所言,“不同文明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不分等级的世界观,尊重差异、理解历史,人类文明才能以和谐和合作的方式向前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