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子孙争爵始末:宠妾告嫡妻、谋夫害子,兄弟阋墙、叔侄反目

2023-07-09 17:21:09来源:顶端新闻

友情提示:本文有八千余字,看不了长文的慎入。


【资料图】

01,后果

天启五年(1625)正月,圣人王阳明的嫡孙、官运亨通、富贵一生的第三任新建伯王承勋去世。

他死后不久,晚明最知名、最典型的新建伯争袭案,就缓缓的拉开序幕。

三月十七,锦衣卫左所副千户王先通,上疏朝廷,声称伯父王承勋没有亲生嫡庶儿男,他就是阳明唯一的正派子孙,身为王承勋的亲侄,应当承袭新建伯爵。

与之同时,王先达也跳出来上疏,自称是王承勋的次子,长兄王先进已经亡故,理应排行老二的他来承袭父爵。同时,王先达还说堂兄王先通的父亲王承恩,是他的祖父、即第二任新建伯王正亿来历不明的儿子,企图谋夺爵位。

瞧瞧这哥俩,前者说后者不是伯父的亲儿子,后者就说前者的爹不是爷爷的亲儿子,好嘛,两人互相泼脏水,攻讦对方不是王阳明的后裔。

天启朝廷搞不清他们谁真谁伪,就让府部查明详情后再议,实际上就是搁置不理,任由他们打口水仗,新建伯的爵位就因这对堂兄弟争袭,而再次停袭。

时间在王先通、王先达兄弟的扯皮中,来到天启七年(1627)八月末,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弟弟毅宗崇祯帝朱由检即位。

王家哥俩看皇帝都换了,在九月二十八就再次分别上书朝廷,控告对方:

王先达说堂兄王先通谋夺世袭;王先通说堂弟王先达只是伯父的螟蛉义子,居然妄希爵荫。

新君崇祯帝自己的屁股还没坐稳,哪儿有闲心管王家的破事,就命五军都督府会同吏部、吏科三堂会审,但由于王氏哥俩还是各说各理,朝廷还是不知道该听谁的,事情就㕛拖下来。

大约在崇祯三年(1630),王先达死了,他的长子王业弘,继续和堂伯王先通争袭。

这时候,朝廷认可了王先通的说法,认为王先达的确不是王承勋的亲儿子,但还没有宣判,王业弘就失踪了,直接导致争袭案叒一次搁置。

到了崇祯四年(1631)闰十一月二十八,王先通叒一次上疏朝廷,表示王业弘不是阳明后裔,朝廷此前已经查明真伪,因为王业弘自知有罪潜逃,致使无法结案。按大明律,旁支疏属不能冒袭,而他王先通是阳明唯一的正派子孙,应当承袭新建伯爵,请求皇帝圣断。

然而呢,失踪的王业弘就又出现了,也上疏申辩说自己爹王先达就是爷爷王承勋的亲儿子。

不胜其烦的崇祯帝,下诏让宁波推官李清、绍兴推官郑瑜、台州推官张化元,一起会审王氏争袭案。

李清三人经过勘察,查到王承勋三个儿子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道,都是小妾沙氏所生,因此,认定王先达是王承勋的亲儿子,而王先通则属于诬告。

理由就是:

都是一个妈生的,为何老大、老三是真的,就唯独老二是假的?又为何没儿子的老大、老三是真的,就唯独有儿子的老二是假的?

还有,既然沙氏有儿子、有孙子,为何还要再抱养一个老二呢?难道她能预料长子、长孙和老三都会早亡夭折才未雨绸缪?

面对李清犀利的质问,王先通“无以应”,没有正面回答李清,但他解释说:伯父王承勋曾在万历年间上疏朝廷,指明先达不是他的亲儿子,这封奏疏就在大内被皇帝留中了。

勘查至此,看来只有找到王承勋那份奏疏才能结案了。

于是,李清就宣判:

如果在大内找到王承勋那份奏疏,就可以证明王业弘的父亲王先达是假儿子,爵位应该王先通承袭;如果没有找到这份奏疏,就说明是王先通诬告,爵位应该由王业弘承袭。

王先通、王业弘两人表示同意。

但实际上,李清三个小官根本没资格入宫去检索前朝奏疏,争袭案就又㕛叒搁置下来。

正是因为没有资格入宫查找奏疏,李清三人就一致认为,这份所谓的王承勋自诉儿子不是亲子的奏疏,也是王先通捏造出来的,王业弘爷俩遇到他实在是太倒霉了。

郑瑜甚至认为,因为王先通背后有族侄、两广总督王业浩的力挺,所以他才如此大胆妄为云云。

而时间在王家叔侄的口水战中,又滑进崇祯十一年(1638),此时李清也调任刑部,他同情王业弘,准备上疏为他说话,“以伸公议”。

就在李清准备上疏之际,王业弘委托一个姓叶的熟人,以袭爵后两年的俸禄为报酬,请李清出面为他说话。

李清是正派人,拒绝了王业弘的贿赂,但倒不好立即为王业弘讲话了,推迟一个月后才上疏,并奉旨入宫寻找王承勋的奏疏,果然没有找到,李清就据此为王业弘辩白,认为应该王业弘袭爵。

王业弘能私下搞小动作贿赂李清,王先通自然也会去贿赂别的朝廷大臣,叔侄各显神通,最终,还是王先通被允许袭爵。

败诉的王业弘表示接受无能——当初不是说找不到那份奏疏就判他袭爵嘛——拿着上诉书跑到午门去闹自杀,正被内外国事闹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帝大怒,把王业弘下狱,准备问罪,但很快就没工夫理睬他。

崇祯十四年(1641,明史表记载是十二年1639十月),大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了,先和兄弟、后和侄子争袭近二十年的王先通,终于成功袭爵,成为第四任新建伯。

但他仅仅袭爵四年,李自成就攻陷京师,大明朝完蛋了,新建伯王先通也被杀,倒是蹲在监狱里的王业弘,保住了性命,却再没有爵位供他去争了。

02,前因

按理说,明朝勋贵袭爵的流程一点都不复杂,只需要五军都督府勘验各府宗图,然后和吏部、吏科核对一下,三家对照无误,就可以确定谁该袭爵谁不该袭爵,怎么王阳明家这个争袭案却如此扯皮呢?连是不是亲儿子都不能确定,这也太荒谬了吧!

其实朝廷失措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官方修纂的《功臣封袭底簿》据说遗失了,而一式三份分别被都督府、吏部、吏科三家收藏的《功臣封爵宗图》,时间也只截止到万历初年。

是以,对新建伯府的世系,朝廷压根无据可依,自然只能听王家人自己打口水战。

那么,王先通和王先达父子两派,到底谁才是冤枉的呢?

难道真如李清等人认为的,整个案件就是王业浩在背后操控着王先通诬告王先达的吗?

也不尽然!

想了解新建伯争袭案的详情,这还真得从王承勋后院的妻妾大战、狗血宅斗说起。

话说阳明先生王守仁一直没有儿子,不得不过继从子王正宪为嗣,但临到晚年,新纳的小妾张氏却为他生下亲儿子王正亿,为了保护先生唯一的血脉,阳明门人也算是竭尽全力了,扶正张氏,给予王正亿嫡长的身份,并为他奔走复爵、复恩荫。

隆庆二年(1568)十月二十七,43岁的王正亿被朝廷允许袭爵,中断近四十年的新建伯终于恢复世袭。

王正亿娶黄绾的女儿,生两个儿子,长子王承勋,次子王承学;妾室生三儿子王承恩,据《王氏通谱》记载,这个妾室姓祁;另外,王正亿还有五个女儿,不知道生母都谁,应该不全是黄氏所生。

虽然新建伯的爵位被嘉靖帝停袭,但因为阳明先生的名望,他子孙姻亲的社会地位都不低。

王正亿本人就不说了,娶了黄绾的闺女,他的嫡长子王承勋,则娶了隆万名臣、在明蒙关系发挥重要作用的兵部尚书吴兑之女;

老二王承学可能未婚早亡;

庶出的老三王承恩娶了后军都督府同知孙钰的女儿为妻,孙家也是晚明的知名家族,孙钰的父亲是都督佥事孙堪,祖父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忠烈公孙燧,对了,他的大儿子是孙如律。

身为嫡长子的王承勋,字叔元,号瑞楼,沈德符评价他,“其人亦略知文艺,性甚和易,然染勋贵余习,自声色游畋之外,别无雅嗜”。

一句话总结就是——王承勋是个脾气温和、坏毛病一身、真本事没有的装13青年,当然,他要是能拎得清,就干不出宠妾灭妻的破烂事。

万历五年(1577)正月二十二,新建伯王正亿去世,办理完老父亲的后事,王承勋在四月二十七被朝廷允许袭爵,成为第三任新建伯。

由于和妻子吴夫人婚后多年无子,于是,王承勋就纳杭人沙相的女儿为妾。

市井讼棍出身的沙相是个官府小吏,在担任京城县衙门宛平典史时被罢斥,他这个宛平典史的职务,也可能是靠着便宜女婿才混上的。

据李清在《三垣笔记》中说,王承勋的三个儿子都是沙氏所生,但综合其他史料分析可知,李清的说法有误,老大王先进绝对不是沙氏所生。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王承勋非常宠爱沙氏,让身为伯爵夫人的吴氏很难堪,于是王家后宅就爆发狗血的妻妾大战,最终出身高贵的伯爵夫人吴氏胜出,把已经怀孕的宠妾沙氏赶走,沙氏在娘家生了一个儿子,就是王先达。

随后,沙氏的爹沙相,出面替闺女状告吴夫人骗婚,说当初沙氏进王家门,是因为吴氏亲自把伯爵府的诰券授予她,并坦言自己是石女不能生育,娶沙氏进门后她就让贤,让沙氏为正室,生的儿子袭爵,因此,请求官府判决让沙氏做正室。

从沙相告状的内容看,他父女明显是诬告,因为吴氏就是再没有脑子,也不会对一个妾室许出那样的诺言。

但沙氏父女为何胆敢诬告嫡妻伯爵夫人呢?显然是伯爵老爷给的胆子,如果不是王承勋宠妾灭妻或者背后怂恿,沙氏一个妾凭什么如此嚣张?

但诬告的内容太过匪夷所思,官府压根不信,直接驳回,而沙氏的靠山王承勋这时候也怂了——尽管有宠妾灭妻的事实、但他不愿也不能背上这样的名声。

王承勋对官府认真解释:沙氏进门就是做妾的,而沙氏那个儿子生在娘家,谁知道是不是他的亲骨肉——从言语看,这货是真的没有担当,虎祖犬孙啊!

最终,官府的判决是:“离其妾,而远其子于沙氏”——这句话俺理解就是把沙氏赶走,但留下儿子(欢迎读者讨论这句话的意思)。

可沈德符又说后来沙氏被王承勋接回去时,她的“所生儿已长,亦遂留于舍”——按这句话理解,就是沙氏在当年把儿子带走了。

同一本书前后记载却不一样,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更奇怪的是,猴格在查询资料时发现,由郑汝璧在万历初年辑录的《皇明功臣封爵考》新建伯王守仁位下的世系图中,第四代唯一上宗图的人就是王先达,且在王承学的名下(见下图)。

所以,王先达到底是谁的儿子?

沙氏到底带走儿子没有?

王先进和王先达到底谁是老大?

史料各处牴牾,该采信哪一家之言呢?

综合一下各方史料,猴格试着推测:很可能在万历初年,宅斗失败的沙氏被赶走,但年幼的儿子王先达被留下,因为不被吴夫人接受,就过继给早亡的王承学。

然后,吴氏又给王承勋纳妾,生了伯府长子王先进和一个女儿,女儿后来嫁给魏国公徐邦瑞第四子徐维学的长子徐弘业。

为何我笃定王先进不是沙氏所生呢?

其一,《皇明功臣封爵考》的世系图中有王先达而没有王先进,说明王先进在郑汝璧成书时还没出生,而彼时沙氏已经被赶出伯爵府;

其二,据《山阴州山吴氏支谱》记载,吴兑的嫡三女嫁给了王承勋,他的嫡长子吴有孚的嫡长女又嫁给王先进,按吴氏和沙氏这对妻妾的“血海深仇”,如果王先进是沙氏所生,吴氏怎么肯把侄女嫁给仇人之子?这世界上又不是只有沙氏能当妾生娃;

其三,《王氏通谱》在吴夫人名下记一子王先进和一女,侧室沙氏名下记王先达、王先逵(先道),很显然,王先进因为在嫡母名下,以及王先达被过继,才成为新建伯长子的。

而且,通谱上也记载先达被过继给王承学的事,这又和封爵考相呼应了。

所以,可以肯定,王先进必然不是沙氏所生。

而王先达因为吴夫人拒绝接纳,才被过继二叔,后来即便归宗,也只能变成次子,屈居在嫡母认可的王先进之下,这可能也成为后来他夫妻不愿过继儿子给王先进的导火索。

03,狗血

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二十六,官运亨通的阳明嫡孙王承勋充总兵官提督漕运。

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冬之际,王承勋的妻子吴夫人去世,十月初九,朝廷予以祭葬。

才成为鳏夫的王承勋,并没有另立嫡妻,而是找到被逐走多年的前宠妾沙氏,把她接到府衙继续“宠待有加”,看来这个沙氏的确有什么过人之处,不然不会被伯爵老爷如此念念不忘。

王先达可能就是在亲娘回归时,才从王承学名下归宗,因为有被嫡母认可的“嫡子”(此处嫡子指为父后者的继承人)王先达在前,王先达也只好委委屈屈的做伯爵府的二公子,仰“大哥”鼻息。

万历二十七年(1599),右佥都御史李三才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和附庸风雅的王承勋成为搭档。

为何说王承勋附庸风雅?

因为他虽是阳明嫡孙,但本身文采却有限,文采不行还自费出版诗集《瑞云楼稿》,伯爵老爷钱多嘛!还重金请大V胡应麟为他作序。

如今王伯爵的《瑞云楼稿》已经残缺不全,但从留存下来的诗文看,极其平庸(这个评语来自专业博主扫书喵老师),胡应麟为他做的花团锦簇的序,倒是因为收录到胡自己的作品中,才完整的保留下来。

不管有没有文采和能耐,皇帝认可就行,万历三十年(1602)十二月十六,王承勋以督漕久劳,被加太子太保。

仕途顺利,家庭也很“和美”,徐娘半老的沙氏又为王承勋生下小儿子王先道(逵),不过没有长大成人。

身为嫡子的王先进,娶了嫡母吴氏的亲侄女小吴氏,生儿子王业昌,但业昌也未成年即夭折,王先进就再没生出孩子。被迫屈居成老二的王先达,娶妻章氏,先后生子王业弘、王业盛。

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二十五,朝廷又以王承勋督漕十八年,积有劳勩,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岁加禄米三十石。

就在本年,王先达妻子章氏娘家族人章方杨的长女出生,这个来自刘宗周外家章氏的女孩,可不是猴格为了凑字数乱写的路人甲哦!而是让世人了解王家宅斗详情的重要人证。

二进伯爵府的沙氏很是意气风发,明面上倒也没有愤恨王承勋当年对她的抛弃,而是再次仗着王承勋的宠爱作威作福,并图谋伯爵府的继嗣。

可能是在沙氏的枕头风下,王承勋考虑让长孙王业弘,变成伯府的嫡孙(此处嫡孙指为祖父承重的继承人)。

大概在万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之间,王承勋做主为王业弘订婚章氏女,即章方杨的长女、王先达妻子娘家族侄女、刘宗周外公家的族孙女。

此时章氏女的祖父,也就是章方杨他爹,在兵部任职,王承勋请人向章家求婚,直接向章家表示,王业弘以后会是伯爵府的继承人,“此其为文成后者也”。

老章一听孙女嫁过去以后可以做伯爵夫人,就很麻溜的同意婚事,“吾女孙得奉文成祀,幸矣”!

王业弘身为二房的儿子,如何才能成为伯爵府的继承人?

自然只有过继给当时的伯府继承人王先进做儿子。

按照礼法,王先进是阳明的嫡曾孙,是大宗,义不可绝,先进没有儿子,身为侄子的王业弘,就应当入嗣,以备将来袭爵。

但任谁也没想到,王业弘的亲娘、王先达的妻子、凶悍的章氏,由于往日自家夫妻和王先进的嫌隙,坚决反对儿子被过继,她厉声叫嚣:

用得着过继吗?大伯没有儿子,祖宗的爵位就该轮到我男人继承,我男人再传给我儿子,爵位还能跑了不成?

各位看官,章氏这话看着眼熟不?是不是仿佛看到嘉靖帝母子的丑恶嘴脸啊?

用秦蕙田的话说:“大礼议后,伦纪不明,先达妻之说,正世宗所谓嗣位不嗣统者也,利始祖之爵禄,而绝大宗之祭祀,上行下效,相袭成风,揆厥所由,盖璁、萼之流毒远矣”。

章氏的话自然让王先进大怒:你别不想过继,我也不稀罕!

转头就过继族子王业洵为嗣子,王业洵是阳明弟弟王守文的后裔,他的哥哥就是在兵部任职、后来做到两广总督的王业浩。

原本可以有个完美结局的,就因为章氏这个纯妇的阻挠,让一切都泡汤,正是因为王业弘的不肯入嗣,成为后来新建伯争袭案爆发的主要祸根,你同意过继不就没后面那些破事了?

而就在过继事件发生不久,沙氏一直在外面养奸夫的事情,也随之败露,王承勋都不知道自己头顶啥时候就已经冒绿油了,原来沙氏不是不恨王承勋啊!

不知道是忿恨儿子愚蠢不同意过继,还是在外包养恶少事泄的缘故,沙氏亲自下手毒杀儿子王先达,但没有成功,这个疯狂的女人,又改毒杀亲夫王承勋,再次遭到失败。

面对突如其来的天雷,任由“嬖妾为政”的王承勋都懵了,他那么宠爱沙氏,沙氏居然送他绿帽子还想杀他······

那么,沙氏为他生的两个儿子到底是不是他的种呢?王先达到底是沙氏亲生的?还是当年沙相在外胡乱抱养的野孩子糊弄他的?新建伯王承勋陷入自我怀疑中。

想破脑袋,王承勋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后宅的一滩狗血,无计可施之余,他就去请教漕运总督李三才。

在这里要插几句闲话,明朝中前期在漕运事务上一直是“武尊文卑”,精明强干的李三才到任后,就对庸碌的王承勋“以气凌驾之”,试图扭转这种局势,他这正瞌睡呢,王承勋还傻乎乎给他送来枕头。

于是,李三才就对王承勋说:你是朝廷的勋贵重臣,因为牵扯到爵位继嗣问题,不是其他官员可比,应该把家事禀报给朝廷。

王承勋很听话的给朝廷上疏,说王先达不是他的亲儿子,那是沙氏之父沙相抱养的“假子”,不是“王氏种”。

朝廷果然如李三才所料,把事情交给李三才勘查,李三才不但借机在官场上打压王承勋,还敲诈他不少珍异古玩,毕竟伯爵老爷有钱嘛!

从家丑爆发后,勋贵王承勋在流官李三才面前也不免气短,只能“移坐其下”,让漕运总兵沦为漕运总督的下属官,李三才成功拿下漕运大权。

万历四十年之后,王承勋从漕运总兵离任,朝廷很干脆的裁撤这个职务,王承勋也因此成为明朝最后一位漕运总兵。

当时主审沙氏谋杀儿子、谋杀亲夫案的卜养庵(沈德符就是听他分享的王家八卦),在审案时叱责沙氏:谋杀亲夫虽然是罪大恶极,“然理亦有之”,可你怎么忍心谋害自己的亲儿子啊?

虽然奇葩、但口才很好的沙氏,面对质问,不但矢口否认,还对卜养庵辩解说:爷爷错了,儿子是我身上掉下去的肉,哪有亲妈给亲儿子下毒的道理呢?——这是不是说明王先达真是沙相在外面报来的野孩子糊弄王承勋的?

最终,沙氏还是招认罪行,被判决极刑,卜养庵上报给李三才后,按要求转送沙氏,但走到黄河中流时,沙氏就跳水自杀了,没有被明正典刑,大家都认为跳黄河的沙氏必死无疑了,所以李三才就结案奏报朝廷。

但沈德符在记录王承勋被小妾戴绿帽的八卦时,说有人见过当年跳水自杀的沙氏还活在人间呢!

再说回新建伯府,谋害丈夫、儿子的沙氏被判决后,王承勋就把王先达一家赶出家门,同时也向章家说明,王业弘的父亲王先达不是王家亲儿,只是螟蛉义子,他已经把这件事申报朝廷了。

章家知道后,自然不愿意让女孩儿以后和来历不明的王业弘结婚,就请求退婚,王承勋同意。

但是,由于王先达妻子章氏的娘家,在家族中颇有势力,再加上迫于同族的颜面,即便章氏女和王业弘退婚,家人也没敢把退婚的事对外宣扬。

04,终章

天启五年(1625)正月,王承勋卒,可能他的后事还没办完,等待袭爵的世子王先进就也死了。

如果说王承勋的死,让新建伯府的丑闻——妻妾宅斗、妾养奸夫、抱养假子——终于落下帷幕;那王先进的死,则为新的丑闻——争袭案——拉开序幕。

《明史》《三垣笔记》《罪惟录》都说王先进死后,他的嗣子王业洵自认自己不是阳明直系子孙,应该由王承勋的儿子王先达袭爵,所以没敢申请袭爵。

他亲哥王业浩还给他出主意:霸占新建伯府的全部财产,“诽谤”王先达不是王承勋亲生儿子,然后推荐王承勋弟弟王承恩的儿子王先通袭爵,如此一来,王先通必然感激王业洵,就不会和他再争夺伯府财产。因此,王家争袭案才兴起。

如果按上述说法,亲儿子被污蔑成假儿子,王先达似乎很倒霉。

但是,通过距离王家八卦时间更近的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以及刘宗周的《章贞女传》可知,王先达不是王承勋亲子的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正是因此,王先达和王先通扯皮十几年,还一直不占上风,可不是王业浩一个两广总督能在朝廷一手遮天,还是王先达他自己不清白啊!

毕竟,在世人的认知里,让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亲儿子的人袭爵,那还不如让侄子袭爵,好歹是自己家的血脉呢!

正是因为王先达父子争袭,还间接害死章氏女。

那是崇祯二年(1629)王氏争袭案正如火如荼之际,王先达居然又舔着脸,去章氏为儿子王业弘请婚,“王所谓螟蛉者自燕归,乘瑞楼公故,而阴觊世袭,且来请婚”,章方杨是斯文人,不好明说俺家姑娘不和来历不明的人结婚,就找个理由谢绝了。

在古代,女孩被许婚,又与男方绝婚,然后几年后男方再来请婚,而女方又再次谢绝,对男方没什么,但对女孩的声誉打击是极大的,会直接影响她以后的命运,章姑娘自然忍不住为自己的命运哀伤。

这时候,恰好有人向章二姑娘求亲,章姑娘误以为父亲急着把她嫁出去,以消除流言,就当着家人的面剪发,立誓不嫁,情愿在父母膝下终身。

随后称病不起,几个月后,疑似绝食死,享年二十岁,正是花朵儿般的年纪,唉(就从王先达父子的行为看,不管他们血脉真伪,俺都不同情他们)。

崇祯十一年(1638),就在李清为王业弘上疏说话的时候,当时任职左军都督府佥事的镇远侯顾肇迹,对王氏兄弟叔侄长年争袭的事,大概是忍无可忍了,就和吏部商量:王家吵了这么多年,也没吵出头绪来,干脆两家都不让袭。

才入京任职的林孕昌惊愕地反驳顾侯:

怎么能忍心让文成先生绝祀呢?要是按照宗谱来论,既然王先达是王承勋之子有可疑之处,那王先通是文成先生的亲孙,总没有异议吧?我们“从其所信,毋从其所疑”不就好了。

于是,这才议定让王先通袭爵,也是李清在《三垣笔记》中所说的“去疑存信之说,以先通嗣”的来历,是林孕昌驳顾侯之后的建议,可不是王先通贿赂诸公侯的回报。

至此,内讧近二十年的新建伯争袭案,才尘埃落定。

此时已经是明朝灭亡的前夕了,到最终也没人能搞清,王先达到底是不是王承勋的亲生子,他的真伪,恐怕只有他亲妈沙氏知道了。

其实,按照礼法,如礼学家秦蕙田所论:王先进无子,身为侄子的业弘就应该入嗣大宗,这是礼法之正。王先达夫妻既然不肯让儿子入继,也别怪王先进另立其他兄弟之子,他立业洵为嗣,也是礼法之正。

王氏争袭的因由,一是源自业弘不愿入继,二是业洵让王先通袭爵,因此才“告讦纷纷”啊!如果王先通有儿子,王先进就该改立先通儿子,没有,就该由业洵承袭。

章氏之说,显然是明世宗闹大礼议的流毒,想享受始祖的爵禄,却妄图断绝大宗的祭祀,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但礼法归礼法,现实归现实,尽管礼法有大宗不绝需要过继之说,但民间也有很多现实例子,过继时因近宗没有人选,只能挑选远宗过继,然后等近宗有人选时,必然会闹出争产的案子(链接所附第三篇就是以前写过的一个案子)。

所以说,过继时才要求尽量按血脉远近挑选嘛,就是为了避免日后的争端啊!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世系表为猴格制作。

参考资料:《明史》《万历野获编》《三垣笔记》《皇明功臣封爵考》《罪惟录》《泉州府记林孕昌传》《明神宗实录》《明熹宗实录》《崇祯长编》《刘蕺山集·卷十五·章贞女传》《山阴州山吴氏支谱》《王氏通谱》《弇山堂别集·卷三十八》《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七·嘉礼二十·诬指人为非其父所生(附)》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还有,欢迎批评指正,毕竟俺只是业余玩家。

作者有话说:

王阳明家的狗血八卦终于八卦完了,接下来就写那位了不起的古代女性和她的故事——于氏陈情案,希望一篇就能搞定。

标签:

猜你喜欢
财经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