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30日采访获悉,和平区依托社区网格化精细管理优势,探索网格+居家养老新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养老机构“嵌入”社区、“链入”网格,让社区成为“养老资源丰富、为老服务专业”的综合功能体,让“养老”变“享老”。
“床边”有照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7日,居家养老服务助老员付华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和平区新华街道砂阳北社区李景义和郑秀英老人家,准备来为其提供居家上门服务。郑秀英老人常年卧床且无意识,日常起居由老伴李景义照顾。这天,付华敲门无人应答,拨打李景义电话也无人接听。
付华心头一紧,迅速上报情况,并通过社区与老人家属取得联系,经家属确认后拨打110报警求助。随后他立即与社区养老服务专属网格员一同开锁进入老人家中。
原来,李景义早上突发疾病,幸亏助老员和社区养老服务专属网格员及时赶到。
今年以来,和平区民政局加快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同时,在街道社工站中增设了养老专属网格员,明确专属网格员包括即办事项、代办事项和特殊事项,让老年人的“床边”有人照护。今年前5个月,全区家庭养老床位上门服务已达29637人次,累计时长41250.5小时。
“身边”有帮扶
年过七旬的独居老人李赛复居住在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因病行动不便。社区干事满姣姣每天网格巡查时都到老人家中陪他聊天,帮他代买生活物品。检查到燃气设备过于陈旧后,她向社区申请为老人购置符合安全标准的新燃气灶,并协调燃气公司上门安装。
和平区民政局围绕特殊群体,指导全区社区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累计摸底排查出八类特殊群体共3000余人,积极落实定期走访制度,并对独居、困难、高龄老年人进行探访慰问。同时每月按时为全区4774名90岁高龄老人发放补贴,及时有效为老年人提供相应帮扶。
“桌边”有美味
在沈水湾街道中海社区的社区大食堂内,97岁老人关芳菊笑着说:“我是这里的常客了!”老人身体比较健康,基本上每天都会准时到食堂用餐。赶上下大雨,工作人员担心老人外出用餐不安全,就会带上饭菜奔向老人家中。
社区食堂根据辖区居民的口味,制定出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菜单,吃什么的选择权交给居民,不仅满足了老年居民的吃饭需求,更增添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
助老食堂的运营,既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拓展养老服务内涵的关键抓手。和平区依托养老服务企业和餐饮经营主体,已建成21处助餐点,其中15处点位已投入使用,日均就餐达480人次。
“手边”有智能
“孙奶奶,您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只要摁下手中这个报警器的红色按钮,子女和社区工作人员就会收到报警,尽快前来援助。”在和平区和平新村社区的88岁独居老人孙素兰家中,南市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与辽宁怡家健康科技公司技术、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指导着老人。老人家中的电器上也都安装了报警器,遇到问题会自动报警。
和平区为居家养老人员配备了智能监测设备,实现监测、提醒和管理等12项智能服务,服务数据累计2278条;同时和平区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对老年人智能监测异常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对紧急求助来电及时响应转接,做到“响应及时、服务精准、老人满意”。
“周边”有“一刻钟服务圈”
“大爷,您对这个新发型满意吗?”“挺好呀,小伙子你这手艺真不错!”长白街道社工站3名美发志愿者与金沙湾社区居家养老人员之间的暖心对话,拉近了老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小邻”与“大邻”之间的距离。
和平区按照组织规范化、设施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活动常态化的总要求,不断健全完善“3+3”社工站建设模式,打造以街道社工站为枢纽和阵地,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支持基层培育的“五社联动+养老”力量,满足老人的多种需求,构筑起家门口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前5个月,社工站开展个案服务24次、小组服务22次,入户、电话探访困难群体136次,开展特殊群体关爱活动、义诊活动、宣讲活动等社区活动共37次,累计惠及2698人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杜一鸣 高级记者 刘洋
标签:
上一篇:蛋白质纳米“计算机”问世,已进化出影响细胞行为的能力|总编辑圈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